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1963][香港][邵氏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DVD-RMVB/725M] [打印本页]

作者: yupan1988    时间: 2012-8-30 10:55     标题: [其他] [1963][香港][邵氏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DVD-RMVB/725M]

4 R$ R! p6 D1 X! i) Y/ e5 g- {' u( ^

. f  _: g2 B- X9 ~' `2 a◎译  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7 V. D7 f6 D6 L) K  M+ `
◎片  名 The Love Eterne
8 K. I) S8 `' g; ]' Y! h◎年  代 1963
5 ^: z) K" I- X8 Y" u3 T# H: s◎国  家 中国香港
% \( ^$ U& B4 R$ `3 d7 q% G- q◎类  别 音乐7 X- m: b9 b* j- U' g3 I: T
◎语  言 普通话6 t3 b8 n/ j- ]! ]
◎字  幕 中文
2 d' O6 S+ `4 G7 V3 Y2 t◎IMDB评分 7.8/10 122 votes
4 a5 N% C! v+ Y3 x! s; g$ {◎电影下载  http://www.y4dg.com    IMDB网址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7248
9 i( A1 f0 F; ]  r0 s6 \◎文件格式 X264 + AC3
& @7 e5 D+ b  @! o9 g" _/ ]; K/ ]◎视频尺寸 864 x 352
+ c, U) T0 j* K. y: M: ]◎文件大小 1CD 30 x 50MB
( o$ f# U  ^, N2 p4 r◎片  长 122 Min
; v+ W9 n, z& f+ \! k◎导  演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 n' \7 q% H* t- J; O- X! Y◎主  演 凌波 Ivy Ling ....Liang Shan-bo (as Bo Ling)
' b& @( R  F; t" J$ Q% x      乐蒂 Di Le ....Zhu Ying-tai (as Di Le)3 P: |, Z% U* q% B; n  Y( z) A8 _9 c
      任洁 Chieh Jen ....Yin-xin- o* }5 I) H9 E: v8 i, b
      井淼 Miao Ching ....Ying-tai's Father
5 V- _- e3 d6 j3 C      高宝树 Pao-Shu Kao ....Headmaster's Wife6 ~; M+ D$ P4 q( O
      欧阳莎菲 Shafei Ouyang ....梁母; L; Z! e+ m. @2 C
      杨志卿 Zhiqing Yang ....老师8 }- ^9 W& W( ^: f
      陈燕燕 Yanyan Chen ....祝母, K. u* Q2 W. ^! l+ K
      蒋光超 Kwong Chiu Cheung ....Student
+ J7 P) o, v$ ^: F" o      乔庄 Chiao Chuang
* \. d1 A# _  j! v3 W( |      金汉 Han Chin
$ k# G# s+ `; X: i, u) T* x      胡金铨 King Hu
7 L  D, U1 ]3 E$ K9 A      谷峰 Feng Ku ....Wedding orchestra musician- B% ~3 W6 V- ?) |3 e
      关山 San Kwan" S8 z3 q) {6 s7 m% }  f
      李丽华 Lihua Li$ z  ~" c7 O; y
      莫愁 Chou Mo ....Student# J: ^; c! `' {7 `0 k
      丁宁 Grace Ting Ning' R" @' Q4 @/ L: Q1 ^6 I# l
      李昆 Kun Li ....Si-jiu) Y. H, w( A0 B, n
      Ting Jing ....(singing voice)
' N* D" M6 E' T( u$ X
! m& P5 \: x+ p$ z2 s( ]
1 l  S: E2 T5 J! |$ f4 P" V& n◎简  介 
; r# E' O3 Z1 {/ H# W* x6 P, [( k! E  z: T& }. L1 c/ y4 Y* b! T
  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镇祝员外有女英台(乐蒂),貌美才高,求学心切。于是说服父母赴馀杭读书。途中邂逅会稽梁山伯(凌波),两人情投意合,折柳代香,结为兄弟。三年同窗,两人情逾骨肉,梁山伯一直不知拜把兄弟原为女子,祝英台却渐渐爱上这个义兄。祝员外见女儿三年不回,连书催归,祝英台只好退学。临行前托师母(高宝树)为媒,代为撮合。梁山伯回到书院,得悉真相,飞赴祝家镇。谁料祝员外早已将女儿许配马太守之子文才。祝英台百般哀求,无奈父亲执意不肯退婚,梁山伯来迟一步,晴天霹雳。回去之后,梁山伯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祝英台惊闻噩耗,痛不欲生。出嫁途中,祝英台脱去吉服,到梁山伯墓前哭祭。突然天地变色,坟墓裂开,祝英台投墓殉情。两人化作一双彩蝶,永不分离。+ K8 W# U- v) `; I

5 h4 t7 Z0 P) X0 A  故事取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这是一出喜悲剧,影片分几折来诠释这一对悲情男女的故事。在序幕第一折“巧扮郎中”中,由祝英台女扮男装出外求学,渲染出了喜剧气氛,然后是“草桥结拜”,由此祝英兰邂逅梁山伯,然后是“同窗共读”,“十八相送”,“回十八访英台”等,充满了欢乐与你情我悦的喜剧气氛。从“英台抗婚”,“爆坟化蝶”开始,全场均以涕泣贯终,故事感人肺腑,终以化蝶这一充满浪漫色彩的结局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影片也通过这一对纯朴青年的不幸爱情结局控诉了“自盘古开天地,哪有闺女自定亲”的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4 ]4 |" U2 g  s& ?/ \

8 A' `6 A; P: H; v, y  本片被誉为李翰祥最经典的黄梅调电影。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迎娶。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耗,誓以身殉。马家迎娶之日,英花轿绕道至山伯坟前祭奠。霎时,风雷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纵身跃入,两人化作蝴蝶,比翼双飞。 - s9 G, C) Q8 j5 z6 e
' H) f' X# \& n- T: T  Y# B
  大资聪颖的祝英台求学心切,祝员外无奈勉强应允女儿女扮男装赴杭求学。英台途遇书生梁山伯一见钟情,草桥亭上两人义结金兰。梁、祝同窗三载,英台深爱山伯,山伯却不知英台是女子。祝员外催英台速归,英台、山伯依依难舍。十八里相送途中,纯朴的山伯始终不懈英台屡屡暗示的爱情。后来,山伯听得师母介绍的实情,赶往祝家庄求婚,怎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大守之子。楼台相会,梁、祝柔肠寸断。不久,山伯忧郁成疾而死,英台被迫出嫁。花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抚碑痛哭失声。墓裂,英台跃入墓内,两人化为一对蝴蝶,飞翔在百花丛中。 9 I$ W, x+ z- [. E; O1 ]9 d8 R8 ~

% r9 \6 M5 o2 u幕后制作0 A# ?8 V6 M6 _  p4 ]

6 ^; O% ]( ^2 ^, v' ~5 P$ [  该片在台湾、香港引起强烈反响,风靡一时,它的影响所及,推动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台湾电影的盛世。导演采用了浪漫的叙事方法,不仅是用来旁述剧情发展,还直接剖析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演员们无声不歌,无动不感,运用戏剧里的舞台动作,用黄梅调来表现纯中国风味的民间故事,更增影片的浪漫色彩。该片获第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李翰祥)、饰祝英台的演员获最佳女演员奖(乐蒂)、最佳音乐奖(周蓝萍)、最佳剪辑奖(姜兴隆)、饰梁山伯的演员(凌波)获最佳演员特别奖。 6 {6 ^2 i7 [0 S) P+ u

+ ?( V1 A. e  {7 j6 k( w花絮 / E6 X+ ]- a; k. X( g( f
   " ?, R' d, T# C! b7 H
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
' z4 g& ^7 S4 ]% Q- O. H4 {' x$ V( I9 E/ j) z$ U
  在1962年,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台湾,创下了162天放映930场、72万观众的纪录,黄梅调歌曲回荡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在台湾放映时轰动无比,竟然有人看过一百多遍,李翰祥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走上了事业巅峰。《梁山伯与祝英台》入选华语电香港电影金像奖学会评选“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电影”
4 l* k& t" A/ k1 ]9 ]" @
1 F2 D7 i% ~! S  b- l% p  李安向李翰祥致敬
/ {; N% X; E1 f, h: @4 F4 g) \5 l0 J' k
  2001年《卧虎藏龙》在国际影坛风头正劲时,李安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说,对他的导演生涯影响最大的影片是已故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说1963年他刚刚九岁时,首次看到这部电影,便哭个不停,至今看时,仍热泪不止。在拍摄《卧虎藏龙》之前,李安从没有到过中国内地,此前内地在他头脑中便一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那种画面———深院大宅、小桥流水、茂林孤寺、忠孝节义,而这正是《卧虎藏龙》的元素。李安说他拍摄的《卧虎藏龙》也是对李翰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致敬。
( x6 ~5 w7 b# s0 P! j2 [3 V2 ?. H/ T4 H  f: Y0 N4 o3 d7 {
  心中他最喜欢当演员
$ o; P$ Z( ^, W* V2 z  {# Y
5 m- I/ n  _% c  李翰祥和胡金铨这两位有过“八拜之交”的兄弟本是电影道具美工出身,后来在《嫦娥》、《江山美人》等片中也曾演过主要配角什么的,待到后来不甘平庸的他们居然摸索着当导演了,不想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
) {( M5 k  ?# h/ f$ v( }) g) F; J2 m( Z/ ^* n) o
  李翰祥是辽宁锦西人,曾经在北京国立艺专绘画系修习西洋画,去了香港什么事情都做过,心中最喜欢的是当演员。他愿意在现场教戏,而不仅仅是说戏,明星们做不出的表情和动作,李翰祥一定要表演给他们看。就像岳华所主演的李翰祥根据唐朝严立本的一幅古画启发执导的《赚兰亭》中的一段戏,样子是演萧翼的岳华,但一举一动都是李翰祥。 - l: F: f+ O, l6 j. l

: q2 i5 t% o* L6 X" E# N! x  呼风唤雨的天之骄子
! f7 b" }2 q! D* c# y. r6 a2 @- P, y1 V3 B# s
  当年内地的黄梅调片子在海外公映,李翰祥极为敏感地向邵逸夫提出要拍黄梅调影片《江山美人》,结果这部片子在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卖座纪录。1963年,李翰祥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走上了事业巅峰。李翰祥大胆起用当年还默默无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结果轰动整个东南亚。在台湾放映时,观众如痴如醉,有人竟然看过一百多遍。
6 G, s, a! U* X0 n0 ?1 x
, ~* q1 ~* w9 V+ v/ p  大亨理想破灭
$ b% M, }& }8 S0 s9 y1 g
2 H, A2 _4 V% G6 p  李翰翔还有一个创举,就是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发行股票,让群众当老板。拍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不管与邵氏的合约跑到台湾闯荡新天地,组成国联公司,加速了台湾影业的发展。最终拖垮国联的是巨片《西施》,他就是在这部戏中尝试发行股票,但是片子上映,票房一塌糊涂。本想像邵逸夫那样做大亨梦的理想破灭,人生最低迷的时期,他回到香港。
2 \7 M/ v$ I$ k+ |% S( m+ \) F7 E: h+ |! i
  李翰祥是极聪明的人,在没有什么大制片公司支持他的情况下,用几个小故事独立制片《骗术奇谈》(1971年),卖座很好。邵逸夫看到李翰祥的“复活”,邀请他重回邵氏,两人一笑泯恩仇。! [" r0 H- M) w" q5 J0 b7 \* p

; W% x# o8 z- M$ ^  重回邵氏拍片
8 {/ l6 K2 W2 X0 x& f  D* j/ e/ a# E) ^
  回到邵氏李翰祥拍了不少让老板赚得盆满钵满的片子,也发现了不少演员,并拓宽他们的戏路。比如1972年《大军阀》捧出了一代笑匠许冠文,起用打星出身的狄龙在《倾国倾城》中出演皇帝大获成功。
% r; b+ n+ E- b" r% I
7 Y* }2 z+ P- N9 K  从1979年开始,李翰祥在香港《东方日报》开始连载专栏名为“三十年细说从头”,一写就是三年,讲得都是自己当导演沉浮影坛三十年的所见所闻,由于爆出不少片场秘闻,自然大受读者欢迎。1982年,李翰祥将其搬上银幕,拍成《三十年细说从头》,是李翰祥在邵氏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0 q$ S3 h/ @  f/ [6 D

* X: W4 s) P- ^! W/ T# z7 i; h  1982年,他创办“新昆仑”,同年他转向同内地合拍影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清宫”片依然走红,但已有夕阳西下的沧桑之感。1996年李翰祥在北京拍摄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不幸去世。正如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写过的一篇《怀念李翰祥》的文章结尾处所言“李翰祥几年前逝世,已不记得是何时何日,怀念他是以为他还是活着,没有死去。”(来源:新京报) , R4 W6 d' y, R$ g7 e6 H1 N
7 D% H4 W) N# |$ d5 i9 @
导演介绍
7 n( L1 Q( y# J) j9 k& z. _! M! b2 a; u0 c# C
李翰祥(http://baike.baidu.com/view/149739.html)4 T7 ]( A# {8 D- P) u* ~6 c

1 j$ a: F" t& J- O2 I. Q5 \0 k" y: e  港台五○、六○年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七○年代初期曾被台湾影人但汉章列为“等待大师”级的创作者。李氏继承中国电影民族艺术形式中的二大精神-“古典美学传统”以及“电影美学传统”,作品呈现出的丰沛“中国感”。
9 U& L" w7 `8 l8 L0 u) P* r9 S9 ?  {& N
  中国电影美学传统建立于三○年代的上海。当时的电影创作者吸收外来电影思想,独立发展出适合国人欣赏习惯、思考方式的表现手法(香港学者林年同称之为“单镜头-蒙太奇美学”电影美学传统),整个美学传统延续至五○、六○年代,缔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另一个黄金时期。在这种制片环境里,李翰祥以好莱坞式的片厂制度将上海时代制片手法精致化,并利用源自中国古典美学的表现方式,以考究的服装布景、镜位安排具体经营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幻想中国,呈现出丰富自足,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观世界”。& R& D6 ^0 _* P  I; ?, z
下载地址:
9 I7 V/ ]1 @5 b( P0 C: T/ n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欢迎光临 迅雷资源站 (http://www.leiqu.net/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