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C, v: K. v. @2 d4 }1 g "人的处境"是这部影片里我想要讲述的核心命题。我试图把人物放置在一种比较戏剧性的场景中,通过剧情、人物关系不停地变动与逆转,来表现各个人物在不同情境下内心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出影响人物内心变化的社会性的原因,从而给出创作者本人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形态一个判断,把我本人对生活的思考与体验融入里面。 , i5 N' G0 s- D* l K$ ^( Y# l: P0 I8 d, h7 \/ U9 v
著名学者王力雄对于当下中国做过这样的一个描述:人口最多,人均占有资源最少,欲望最高,道德约束力最少。我觉得这个描述很生动地勾勒出了时代特征。我们正处在一个逐利时代,主流社会不遗余力地宣扬着各种成功的神话。而在喧嚣的成功话语背后,是一个个普通的面对生活力不从心、无可适从的人。; h- n5 q0 z7 c! G% O# |" m
! @8 z) N# j/ Q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马文、杨欣、李义就是其中的几个。他们默默地生活在城市的底层,被生活挤压得很局促,动弹不得,却也有着凡人共有的欲望,生活的艰辛和凡人的欲望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戏剧张力,我的镜头想要对准的就是这样的人,想要捕捉的就是他们在这样的戏剧情境下微妙的反应。对于马文而言,生活就像是一场战争,生存与欲望的战争,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战争,而对于杨欣、李义而言,对于李芹而言,生活无不同样如此,都是一场战争。其实推而广之,从影片中的人物,到影片的创作者,生活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如同一场战争。; M; q G5 O5 S; d
; s: Q, I: @9 l! f' f6 R( M$ O 马文的战争是我们每个人的战争。或者说,在当下,每个人的内心都面临着一场战争。这也是本片的戏眼所在,马文只是挣扎在艰辛生活中的我们的一个缩影。% G& R0 B5 E& a7 E" A
7 `. i" f" L: Z4 P i9 v 上文谈了很多本片的题旨,很重要,但只是创作的出发点,是藏在影片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导演对于自身生活和社会的一个判断。关于这部电影本身,我着重要谈的是两点:一是它的趣味,二是它的气质。: F! c5 X( Y$ \+ D7 v0 j
7 w3 j- }1 T8 R3 {: o
趣味是指我要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要好看。好看是眼下中国电影的显学,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好看,关键在于你要怎么做到好看。我想好看首先是来自于叙事本体的,要营造出故事的戏剧张力。也就是说,首先你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其次你要有一个好的叙述方法。 5 G& x& \2 T1 W! g$ ?/ U3 R % }. s( o* D; Z8 ] A" { 本片叙事采用的是一个四幕结构,以马文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为展开故事的动作线。每一幕根据马文不同的心态特征,给出这一幕的剧作核心主题,整体呈一种递进关系。 ' G [ b5 X- z0 G' q " m. l. u, J, z 第一幕是愤怒的马文,也给整个剧作奠定一个叙事的调子。马文在知道杨欣准备结婚,并且婚后李义要搬到这所房子里和他同住,愤怒不已,却又无力挽回大局。在一个偶然又略显荒诞的情境中,被逼处在一个小小的绝境:面临跳楼的局面。无可奈何之下,马文跳下,第一幕结束。在这一幕里,我要呈现的是一个被生活迎头痛击的一个男人,他的本能反应是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对于生活的愤怒,这是马文在这一幕里最基本的一个状态。; `* X0 H" o: d2 A; c/ E
0 B6 ]; y6 u. ?2 }3 ]% E 第二幕是无奈的马文。马文跳下楼,生活还是按照本来的既定程式发展,不以马文个人的意志转移。马文还是被迫和杨欣、李义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且在杨欣、李义其乐融融的生活映衬下,越发显得形只影单。不得不屈从于李义的安排,去相亲,而在相亲的过程中马文悲哀地发现自己因为生活的挤压,连男性的能力都暂时丧失了。这一幕的马文,被生活逼到了墙角里,内心屈辱,却又无可奈何。在故事的曲线里,马文也降到了谷底。无奈的马文身上凝聚了一个升斗小民面对生活有心挣扎又无力挣脱的形象,内心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悲哀。 , i9 |9 j" Q2 ~+ |" ~; Z) J, T " l0 S' r" t' ~0 U3 C 第三幕是无望的马文。因为生活的无望,反而让马文无所顾忌,行动起来反而会坚决。马文从开始的被动接受李义的相亲安排,去李芹家,到因受了自己儿子马虎的刺激,对李芹采取行动,反而赢得了李芹。无望的马文反而获得了自己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生活的奖赏,剧情也在这一幕开始形成了逆转:马文成了四人关系中占据主动的人物。在这一幕的结尾,占有了李芹的马文,又重新占有了杨欣。人物关系有了逆转和突破,故事开始进入高潮。2 X- x: k) W2 h f7 O( r
% ~, m0 U6 P1 h2 C$ h( B n
第四幕是无所适从的马文。马文仿佛一下子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他拥有了两个女人,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感,可是这一切并非是马文预想到的,也远不是他能控制的。而四个人这种很尴尬的关系和局面,也不是其中每一个人能预想和控制的。生活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又都无所适从。最后影片在一个富有隐喻的场面中结束:马文、杨欣、李芹驾驶着一辆车停在十字路口,绿灯亮起,车上的人却不知该驶向何方。这也是我想要呈现的,我以为的生活的真相:我们看上去都在努力地生活,其实却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然而人存在与生活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地去主动地去尝试去选择。 6 T6 X0 f) K8 F1 l : o3 ?/ a, Z }1 v/ k 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本片的叙事链,还是希望做出我上文提到的趣味,我希望能够做出一部有趣的电影,有鲜活的人物,扎实的故事和严谨的叙事结构。 , |- E7 u+ @+ E$ [& N 5 D! w) o- j6 C/ F 气质指的是导演处理给影片带来的味道,我想它应该是质朴和节制的。质朴意味着要做出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的质感。我以为它首先来自于影片的人物设置,这点和剧作相关,上文已经谈到,其次来自于美术、摄影、表演等方面,说到底还是导演的审美要求。简单而言,我想在影片的每一个场面中,营造出一个"场",这个"场"就是出现在画面里的每一个人和物,每一个细节,都蕴涵着生活的逻辑,同时又带有生活的典型性。而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人和物,在声音的维度里,也力求于此。 ! ]6 w4 }2 c5 }! s( }) Q$ i0 Q( s! p" Q3 {1 ?5 \
节制更是一种审美的诉求,特别是在这样的家庭题材里,叙述的调子要从容,对人物的行为要有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导演的处理放在背后,要有一种谦卑的叙事态度。要让观众感觉到,影片的创作者乃至观众,我们所有的人其实和影片的人物一样,在生活面前,大家都是被命运拨弄却又努力活出尊严的人。要让影片的内容和人物本身说话,导演藏起来。节奏处理力求不急不躁,不迂不缓,进退有致,有一种从容谦退的气度。 " N& e, V f1 `2 r; k j' K9 j, S3 k( Y o M
一部小的电影更需要有一个大的格局,否则就会流于卑俗,被淹没掉。特别是在家庭题材中,我用的又是一个情节剧的架构,在剧情的背后要有一个大的关怀,对于生活的理解要有一种清醒。一部电影解决不了问题,但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于此,作者要有足够的谦卑与热情。4 ]2 K* q7 Z: F' M/ W6 C# G
* P) Y7 E% Y' M9 h/ g 我希望能在电影中复兴莎士比亚的传统:表面上有一个足够强的情节,内里又有一个足够深的结构。前者有足够的热闹,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观众,后者有足够的意指,可以让人看得更深。我以为莎士比亚能够流传,不仅仅在于他伟大,而在于他在当时能够流行。而他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在于他流行,而在于他足够伟大。我知道这是一个太高的标准,我未必可以实现,但它是一个目标,我会为此而努力。 ( i/ C& p8 Q) b / x' W2 }2 v( _* L# i 《马文的战争》是一个内容上有些悲苦的故事,我却想用一种冲淡的语气去讲述它,就像我理解的生活,本质上很荒谬,但也有着一份真,正因为这一份真,人们才能一代代地克服种种困难,活下来。2 c2 D$ y; b, o
, t5 _" W/ x3 f' j# k+ g8 M◎影片剧照 6 Z' {! ~& N1 D, T( w# h& e& W; R% l % y3 @4 _6 P! N3 D
; X1 t, Q" H6 ?' o $ I) O# V2 O8 P + F% E. `/ b2 e( d: b3 A% }2 o! @6 O( y2 g$ V: l8 j* [+ I
- |9 L& Z4 W4 ^ % Y. ~, m, P9 I & ^; n1 s; p7 J( _ ; c6 _- l+ S% S; A# M4 h& i下载地址:4 X, s3 y! a0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