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K/ N/ }& w 片名“兔子洞”出自《爱丽丝梦游仙境》,引申意思是“出口”,该片讲述的终极命题就是这对夫妇如何找到丧子之痛的出口。 0 y7 `) x4 ~1 z9 K : a* h6 k# T3 x+ k6 i6 c7 m 贝卡和休伊·科百特是一对快乐的夫妻,他们感情美满、家庭幸福、还有一个足以令他们的自豪和骄傲的儿子。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8个月前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场车祸夺去了他们儿子的生命。现在,这对夫妻只有生活在对往昔的追忆中。愧疚、自责、难过、渴望等等极端的情感“降临”到了贝卡的身上。/ E! d3 L A$ F: i
5 ?+ u/ G) \/ W 但是,这种生活状态毕竟不是什么正常的常态,所以贝卡的好朋友、她的亲人都来安慰她,希望能陪着她度过这一段人生的难关。但是这些都不起作用,贝卡无法脱离对儿子追忆。在这种情感力量的召唤下,他找到了丹尼。丹尼是一个十几岁的漫画家,就是他开着车撞死了贝卡的儿子。交流之中,贝卡把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倾注到了丹尼身上,她和丹尼发展出了一种微妙的情愫。与此同时,贝卡的丈夫,休伊·科百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忧伤。 , `" T8 r0 E7 w. h& ]) {: y+ _2 r1 V; D; k3 A M
贝卡和休伊,各自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来“重新开始”生活,但是他们的选择都是危险的,也是不顾后果的。谁知道命运会把他们带向何方……% P3 P) L3 ]5 u6 X9 b" F0 e
- u1 c4 R1 j8 y# P5 M0 ]: ]0 y幕后制作 7 M4 X9 z( v9 C. S1 T 1 S2 f; r( w0 b" L4 J$ K6 ^6 M4 D 妮可·基德曼兼任主演、制片人 # p A0 u8 K; P$ q/ Y! |3 D; B {6 y$ W
在影片《兔子洞》中,妮可·基德曼扮演了一个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她的表演非常出色,《综艺》杂志甚至使用了“教科书级别”和“专家级别”这样的形容词。其实,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基德曼不仅仅只是一个主演,她还是影片的制片人,在她的慧眼识珠和坚持下,从戏剧改编而来的《兔子洞》才得以诞生。 9 S! k: {: \5 ~3 S$ j8 D 1 P1 s; s: ^( ?+ e( h9 b 说起基德曼对《兔子洞》产生兴趣,还要回到2006年,那一年《兔子洞》刚刚在百老汇首演。基德曼说:“我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兔子洞》,我是后来在纳什维尔看到了一篇评论和介绍这部戏剧的文章才对它产生兴趣的。那片评论对这部戏充满了赞美和感叹,似乎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戏剧。然后我就打电话给公司的制片人珀·萨里,要他去看看这部戏,然后告诉我它究竟怎么样。赛瑞当天晚上就去看了,他告诉我说话剧很不错,随后就给了我一份剧本。当天晚上,我就把剧本看掉了,看完之后,我除了喜欢就是震惊。因为这出戏写得是在是太棒了,人生的种种境况和苦闷都被一览无余地写了出来。接着我就联系了作者大卫·林赛-阿贝尔,希望能得到电影拍摄的版权并且让他来给影片剧本执笔。我只能说我很幸运,因为他同意了改编剧本。电影版的剧本是一个美丽的剧本,它既多情又温柔,既幽默又令人动容,它似乎触动了我心底最为柔软的东西,让我无法抗拒。” 4 l% e* r; P6 H4 @ 5 `5 c4 I7 y: V0 z 对于这样的一个项目,基德曼肯定不会让它旁落到别人手中,那么接下来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懂得节省开支的导演以及一个同样出色的男主角了。基德曼说:“剧组没有什么资金,整个影片的预算也一直很紧张。我们有的只是一个不错的剧本和一些拍摄影片所必须的器材。不过凭借着这个,我就找到了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来做导演。米切尔也没有钱,他只好想方设法地为剧组节省开支。在选男主角的时候,我一直犹豫不决。最后艾伦·艾克哈特突然蹦到了我的脑子里,我刹那间就意识到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说,没有艾克哈特就没有这部电影,因为他除了做了影片的男主角外,还给影片带来了不少投资。艾克哈特就是钱。”实际上,在接到基德曼的电话之后,艾克哈特想也没有想就答应参演影片了,因为他一直是基德曼的粉丝。艾克哈特说:“我一直很敬佩妮可,她身上的特质和表演才华,是我所仰慕的。我一直期望有机会能和她合作一部电影,现在这个机会来了,我肯定不会让它这么容易地溜走。我在拍戏过程中感觉到,我和妮可之间有一种默契,那种老朋友之间才有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拍戏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因为《兔子洞》是一部非常难以去‘做戏’和‘表演’的影片,它需要的是真情的流露。”& ~( G# W( s# ]% k$ Y5 k0 G F
* i8 D' B) y$ ]' ~- N/ d
从戏剧到电影9 I4 q: |( ~2 V: d' n7 _) k
$ o2 h5 _5 l% f4 ?) {: ~. p
从文艺的角度来说,电影和戏剧有相似之处,但是绝不相同。对于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而言,拍摄《兔子洞》的难度就是如何在银幕上表现出戏剧的内容和力量。虽然有戏剧原作者大卫·林赛-阿贝尔改编剧本,但是米切尔也不敢对此掉以轻心,因为在他的眼中,阿贝尔改编的电影剧本依然太过于“戏剧化”。+ G" m" ~0 y0 w8 N% C
( Z3 [) T, G6 t5 h& E; @* p
米切尔说:“虽然戏剧剧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剧本,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剧本同样优秀。阿贝尔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但是他并不十分理解电影的运作方式。很多时候,他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陷入对‘戏剧元素’的迷恋之中。比如说他太过于喜欢使用对白,影片中不应该出现太多的对白。在电影中,诸多情绪的表达可以通过音乐、道具和演员的表情以及镜头的切换和剪辑来完成,并不一定需要语言来表达。可是阿贝尔就是偏爱使用台词。但是在他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我没有对他的剧本指手画脚地指指点点,因为那样做并不尊重人。在他写完了剧本之后,我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编辑和修改,作为导演和合作者,我一定要把他的剧本修改到合适电影拍摄为止。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多机位的拍摄手段,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拍摄类似的影片中并不多见。实际上,这都是因为制作经费紧张、拍摄周期短的原因。两个机位的拍摄并不简单,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对话镜头的时候,角度掌握不好就要穿帮。不过这个方法能捕捉到演员最自然的表演瞬间。应该说,阿贝尔的剧本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它太过于严肃了。如果要在银幕上打动人,一定不能用刻意的、煽情的、抱头痛哭的手段,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些幽默的情节去塑造悲痛的情绪,渲染其中的张力。好比说,你的一个亲戚去世了,参加完葬礼之后,你在你的长辈家里。你一定不会和那些人抱头痛哭,你会故意说一点无关痛痒的话,甚至是一些笑话。只有这样,影片里的情感才会显得真实可信。相反,在戏剧舞台上,大家抱头痛哭,才会有‘戏剧性’的效果。”: y- a6 B8 e9 ^* f9 s* b Z